close
好友引述了一篇魏延反骨之說替魏延伸冤
以及孔明太過神話,實際豬狗不如之言論
主要以子午谷之後孔明即對魏延之擠兌
回應如下~~
個人認為~~~並非魏延反骨,而是魏延人格缺陷問題讓孔明不得不提防
首先,先談孔明這個人的實際看法
孔明有個很大的特色,樸實無華、講求實際
因此,當人問到他死後所推舉的人選,大多具備這樣的特色
三國中後期,蜀國所暴露的問題在於人才,因此有蜀中無大將的遺憾
這是由於天府之國文治開化較慢
文治上以現在的角度來看就是教育不夠普及
以至於人才凋零
武功上也由於三國前期動亂較少,沒有壓力,人們不嚮往尚武,一樣是沒人才
惟有北伐時於西北(民風剽悍之處僅得少數人才)
孔明在這情況下是愛惜魏延之材的
但是,孔明自己也很清楚:他死了怎辦??
魏延個性如何??
三國志評價如下:
:「魏延以勇略任。覽其舉措,跡其規矩,招禍取咎,無不自己也。」
由此可見基本上魏延是個不知收斂的人,也容易恃才而驕
最後一次北伐,孔明的屯田政策已經初現規模
由前六次的運動戰變成對恃的狀態,北方隨時有大隊人馬
孔明死後,在軍中誰最大??
當然就是魏延
但是孔明能交給他嗎??
魏延獨攬北方軍權之後,會發生什麼樣的狀況呢??
魏延未必會反,他反了反而好
就怕不反而把整個蜀國拖向滅亡
魏延心高氣傲,對魏國又採取積極攻擊的方式(子午谷計即可看出)
這與孔明戰略思考不一樣
孔明只是採取戰略主動,實際上孔明自己也很清楚
蜀國是打不過魏國的
只能不斷消耗魏國戰力,進而等待機會
沒有適當的機會,孔明絕不會避免決戰(避免主力受損)
魏延的缺點有二
1.戰略思考太過積極,孔明認為會危害蜀國
2.心高氣傲,不知收斂,勢必無法與他人合作,容易一意孤行,因而導致將帥分裂
何以用反骨之說??
漢朝獨尊儒術,忠義已經深植人心
說魏延個性不好說服力不強
說他會造反,那可就不得了了(這根本是扣大帽子)
結論:
面像之學往往也是殺人武器,以果論因本來就很無稽
三國演義很多橋段把孔明搞的像是方術士
實際上,孔明能夠一手扶植蜀國(屬國人才凋敝為三國之最),能力是備受肯定
稱為天下第一軍師也不為過
但是把魏延這個人,以反骨之說取而殺之只是說服的手段而非真正想法
如果僅以面像之說法認定孔明之想法
我覺得這也把孔明看的太簡單了
至於楊儀等,在孔明的規劃中不過是扮演黑臉的人(楊儀本身好像也樂於如此)
這可從楊儀回蜀之後馬上沒沒無聞而看的出來
基本上,可壓制楊儀的人可多了
加上楊儀個性卻弱,根本不是大材,也不過對蜀國造成危害
因此扮演這個腳色的確是最適當人選
(於演義中,也不得不對孔明讚嘆啊,真實是否如此就不知道囉)
首先,先談孔明這個人的實際看法
孔明有個很大的特色,樸實無華、講求實際
因此,當人問到他死後所推舉的人選,大多具備這樣的特色
三國中後期,蜀國所暴露的問題在於人才,因此有蜀中無大將的遺憾
這是由於天府之國文治開化較慢
文治上以現在的角度來看就是教育不夠普及
以至於人才凋零
武功上也由於三國前期動亂較少,沒有壓力,人們不嚮往尚武,一樣是沒人才
惟有北伐時於西北(民風剽悍之處僅得少數人才)
孔明在這情況下是愛惜魏延之材的
但是,孔明自己也很清楚:他死了怎辦??
魏延個性如何??
三國志評價如下:
:「魏延以勇略任。覽其舉措,跡其規矩,招禍取咎,無不自己也。」
由此可見基本上魏延是個不知收斂的人,也容易恃才而驕
最後一次北伐,孔明的屯田政策已經初現規模
由前六次的運動戰變成對恃的狀態,北方隨時有大隊人馬
孔明死後,在軍中誰最大??
當然就是魏延
但是孔明能交給他嗎??
魏延獨攬北方軍權之後,會發生什麼樣的狀況呢??
魏延未必會反,他反了反而好
就怕不反而把整個蜀國拖向滅亡
魏延心高氣傲,對魏國又採取積極攻擊的方式(子午谷計即可看出)
這與孔明戰略思考不一樣
孔明只是採取戰略主動,實際上孔明自己也很清楚
蜀國是打不過魏國的
只能不斷消耗魏國戰力,進而等待機會
沒有適當的機會,孔明絕不會避免決戰(避免主力受損)
魏延的缺點有二
1.戰略思考太過積極,孔明認為會危害蜀國
2.心高氣傲,不知收斂,勢必無法與他人合作,容易一意孤行,因而導致將帥分裂
何以用反骨之說??
漢朝獨尊儒術,忠義已經深植人心
說魏延個性不好說服力不強
說他會造反,那可就不得了了(這根本是扣大帽子)
結論:
面像之學往往也是殺人武器,以果論因本來就很無稽
三國演義很多橋段把孔明搞的像是方術士
實際上,孔明能夠一手扶植蜀國(屬國人才凋敝為三國之最),能力是備受肯定
稱為天下第一軍師也不為過
但是把魏延這個人,以反骨之說取而殺之只是說服的手段而非真正想法
如果僅以面像之說法認定孔明之想法
我覺得這也把孔明看的太簡單了
至於楊儀等,在孔明的規劃中不過是扮演黑臉的人(楊儀本身好像也樂於如此)
這可從楊儀回蜀之後馬上沒沒無聞而看的出來
基本上,可壓制楊儀的人可多了
加上楊儀個性卻弱,根本不是大材,也不過對蜀國造成危害
因此扮演這個腳色的確是最適當人選
(於演義中,也不得不對孔明讚嘆啊,真實是否如此就不知道囉)
後評~~~
論史未必要引經據典,即便是正史亦有忽略客觀之事實
魏延是將才,這是無庸置疑
然則將才如不能謙虛以對、察覺客觀事實,必定造成危害
回想國共戰史,就屬蔣介石這種個性最為明顯
敵我認識不清、好大喜功,最後丟掉中國
姑且不以成敗論英雄(子午路線是否實現)
魏延最大的為害亦是如此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