剛上知識網,有個網友問了一個問題
"要怎樣讀書(非考試用途)"
這問題問的真好啊,簡單並不容易回答
這令我想起另一個故事:
好像是近代書法大師于右任吧(反正想到大鬍子就想到他)
留著一口漂亮的大鬍子
某次座談會中侃侃回答各方問題,辯才無礙
然而有個問題竟讓他失眠了好幾天
有個小女孩問道"你的鬍子好漂亮喔,可是你睡覺的時候是把鬍子放在棉被裡面還是外面?"
張大千當場一愣,竟然無法回答
之後幾天睡覺就輾轉難眠
"到底我的鬍子該放在裡面還是外面???
哈,這當然和主題無關
不過這問題到讓我想了一下:我到底怎樣唸書的?
"耶??我都大便和睡覺前看書ㄝ"
於是對於大便叢書感到十分滿意
WHY??
底下觀來
(知識網回答如下)
先排除以下書籍
1.雜誌:無系統、看圖說故事、旨在時事、快速資訊流通等雜誌類型
2.卡漫:休閒性高、不必用腦、易懂等純娛樂類型
3.工具書:技術、學習、百科等有用到才會看的書
4,暢銷勵志(我歸類為宗教):一些廢話、屁話連篇、催眠讀者、自以為是,一句話就可以說清楚的暢銷叢書
5.財經:也是廢話連篇、極盡吹噓、自我造神,最後賺錢的是作者的版稅
基本上,個人讀書有以下幾個習慣
1.宏觀瀏覽:看看目錄,觀看序或者中間挑幾篇幾段快速瀏覽,了解到作者用詞風格想法
2.第一次閱讀:快速閱讀,以了解整本書的大概內容,不需要逐字計較、不需要太用腦力,以更宏觀的角度看書,了解"劇情"與"重點"是此次看書的目的。
3.第二次閱讀:第一次閱讀後,會大致了解內容,此時以剖析作者想法為主,一樣是不用看太慢,自己覺得重點的部份就慢慢詳看,不重要的可以快速瀏覽帶過
4.論壇:上網看看其他人有何想法、看法,讓自己能夠多元了解,而非陷入主觀意識,其他人的看法往往能觸類旁通。
5.丟入廁所或者床邊:接下來就是慢慢品悉囉,可以幫助大便、睡眠,同時經常有意想不到的發現與聯想,唸書最好的結局是變成自己身體的一部分,而非只會引經據典而已(要有自己的論述)
一本好書絕對是值得一看在看,每次都會看到不同的部分與想法,而且層次會逐漸深入,一般人看來看去最後只有作者觀點而無讀者觀點是非常糟糕的事情,好比吃一隻雞腿,拉出來的還是雞腿就吃去吃雞腿的好處(應該被吸收成為身體的一部分,以至於成長或者變成體力)
舉例說明:百年孤寂
第一次觀看:完全被作者"拉丁節奏"掌控,一本書花了4小時左右看完,看完還搞不清楚發生什麼事情,但是讀後有股"淡淡的憂傷"
第二次觀看:總算搞清楚故事中的前因後果,同時對人物鮮明的刻劃也有進一步的體認,整個大綱如印眼前,比較能從作者的角度了解他在想什麼、要表達什麼
之後觀看:雖然覺得節奏非常快,但是表達有細膩之處,小說之倒敘寫法以及作者個人特色風格輪廓等慢慢浮現,甚至南美的歷史背景、風俗習慣、地方人文也有更深刻的了解。
論壇:了解其他人的看法,同時還發現作者因此得諾貝爾文學獎QQ,同時也略舉了作者其他作品以及和其他創作者之比較,也因此我一路念下來,進而唸了作者其他作品以及南美洲其他知名作者之著作
最後,當然自己也融入了個人的風格寫了幾篇類似的短篇,以及後來跟朋友聊天的愉快、言之有物的話題
書不必貪多、念細
我對念書有個看法如下(個人論壇簽名)僅供參考~~~
"讀書不求甚解,過目即忘,心有千萬典;凡事引經據典、考究、逐字計較者,宜考古"